很多人看到蔚來一年虧掉兩百多億,第一反應就是“這公司快不行了”。
但有沒有想過,這些錢到底燒去了哪里?
這根本不是在造車,這是在建一座“科技堡壘”。
很多人都只知道換電方便,但沒看到蔚來正在把換電站這個巨大的“包袱”變成一門生意。
拉上長安、吉利、廣汽甚至一汽,搞“換電聯盟”,就是想把自家的標準,變成全行業的標準。
這盤棋下得很大,想做新能源時代的“中石油”。
再看車本身。
全鋁車身聽著高級,但撞一下,維修費也相當“高級”,很多車主都懂。
可蔚來為什么堅持?
因為它從一開始就沒想走尋常路,安全和操控是刻在骨子里的。
更狠的是,它什么都想自己干。
電機、電控自己搞(蔚然動力),智能底盤控制器(ICC)自己寫代碼,甚至連剎車卡鉗這種純機械件都開始自研。
這不是技術自信,這是一種“供應鏈恐懼癥”,生怕哪天被博世、大陸這些人卡脖子。
這還沒完。
當別家車機還在用安卓改改UI的時候,蔚來直接搞了個天樞SkyOS。
為什么?
就是為了徹底解決卡頓,讓車機體驗像iPhone一樣順滑。
為了這個“順滑”,它還自己搞芯片。
那個叫“神璣”的5nm芯片,擺明了就是要一步步踢開英偉達。
甚至還做了個NIO Phone。
很多人覺得多此一舉,但這就是生態閉環的最后一塊拼圖。
用自己的手機,無縫控制自己的車,再通過車里的NIO Link控制家里的電器。
蘋果想做還沒做成的事,蔚來先干了。
還有那個吹了很久的150度半固態電池,供應商是衛藍新能源,實測跑了1000多公里。
這東西現在很貴,但它證明了蔚來的技術儲備,老車主也能租來用,讓你的車不過時。
所以,蔚來燒掉的幾百億,換來的是一整套別人插不進來的技術體系。
從換電站的能源網,到工廠里的壓鑄機,再到車里的操作系統、芯片,甚至你手里的手機。
這種“萬事不求人”的模式,風險高得嚇人,一步走錯,滿盤皆輸。
但如果賭對了,它的護城河,可能比任何人都深。這才是理解蔚來虧損的關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