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道人生多不足,眼前分明好時光。多觀己身,少說閑言,安靜度日,莫負歲月。
人生有太多美好的事可做,何必將時光浪費于無益之事?心中多少樂,只來種竹澆花。筆床茶灶,可了半日浮生。
捧一卷書 世間清福
讀書是至樂之事,人生有書可讀,有暇得讀,有資能讀,又涵養之,世間清福,莫過于此。閉門即是深山,讀書隨處凈土。最理想的讀書狀態,當是真懂讀書之樂。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就深諳此道。

公元1107年,趙明誠父親去世,他又遭誣陷,失去官職,家人受牽連,夫妻二人避居青州十年,未曾消沉。他們常常典當衣服,買碑文、水果,回家后夫妻倆,吃水果賞碑帖,品佳茗校經藉,雅致極了。
李清照的讀書生活很有趣,兩人吃完飯,喜歡做個游戲,指著一堆書,說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,說對了就可以喝茶。她記性好,總是能猜對,中即舉杯大笑,至茶傾覆懷中。反而沒茶喝,但興已盡,讀書至“賭書消得潑茶香”的境界,方為至樂。

讀未見書,如得良友,見已讀書,如逢故人。讀書是“靈魂的壯游”,讀書亦使人得優雅和風味。
山水可慰心
古人云,“一生能著幾兩屐?”說的是讓人及時行樂,生活無趣時,去看看大自然,來個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間也。
那年,歐陽修因聲援范仲淹等人,被貶至滁洲,心情難免苦悶,但瑯琊的林泉之美令他胸懷大開。一大早,與眾人沿山行六七里,聞水聲潺潺,自兩峰間瀉為泉,峰回路轉,得見醉翁亭。

圖丨不知春齋
再看此山,野芳發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陰,風霜高潔,四時之景不同,樂亦無窮,一條清溪,水深魚肥,釀泉為酒,泉香酒洌,興盡時,夕陽將落,倦鳥歸巢,鳴聲四起,鳥知山林之樂,終不知人之樂。

圖丨大圣不空
這一日,心情甚好,一篇《醉翁亭記》傾盡心聲——江山風月本無常主,閑者便是主人。
當你煩悶時,放下一切吧,覽清風明月,看日升月落,會景不在遠,蓬窗竹屋下,隨處皆有趣,皆可慰心。
人不可無癖
人之交友,不出趣味兩字,得趣不在多,盆池拳石間,煙霞俱足。
將平凡生活過得趣味十足的,當屬《浮生六記》里的陳蕓。她以沉速等香,于飯镢(jué)蒸透,在爐上設一銅絲架,離火中寸許,徐徐烘之,其香幽韻而無煙,靜室焚香,閑中雅趣。
屋暗就以白紙糊壁,遂亮;荷花初開,夜含而曉放,陳蕓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,置花心,明早取出,烹天泉水泡之,香韻尤絕。

圖丨淡水間
梁啟超說:“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,生活才有價值。”
花不可無蝶,山不可無泉,石不可無苔,水不可無藻,人則不可無癖。有所愛,則存熱忱,有所專注,則樂趣無窮。
懶可臥,靜可坐,悶可對酌,醉可酣睡,帶雨有時種竹,關門無事鋤花,拈筆閑刪舊句,汲泉幾試新茶,有閑有忙,有趣有味。

圖丨寂萊
心無機事,案有好書。飽食晏眠,時清體健。再遇好山水、好風月、好字畫、好花、好酒,須受用領略,方不虛度。
故一愿識盡世間好人,二愿讀盡世間好書,三愿看盡世間好山水,方不負此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