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rand Tourer這類車一直俘虜著不少車迷的心,其高定位、舒適、豪華、高性能、高規格等特性,一直都是標榜個性和身份象征的存在。筆者之前也體驗過好友的座駕梅奔CL63 AMG,確實非同凡響,詳情可回顧→。

另外本人也購入寶馬645Ci,也是體驗了下入門GT跑車的特別之處。詳情回顧→

回到上世紀50年代,二戰結束后,經濟和社會慢慢恢復,汽車領域也逐步發展,積架Jaguar這個時候也在考慮打造2+2模式的Grand Tourer車型,最初在XK140-150系列上面嘗試。

可見,當時捷豹給DHC和FHC版本安裝了后排,成為2+2模式。

然而,這種后排,真是dogseat到不得了...

隨后,捷豹在E-type硬頂版(1961-1974)版上面嘗試2+2模式。

后排座椅是像樣了點,但是腿部空間依舊非常局促。

E-type的后代,相信看過我們以前寫過文字的老友都知道,2+2一直傳承到XK X150這代,而在F-type這代回歸E-type這種偏運動的調性。

文初提及的是捷豹在50-70年代初對2+2布局GT跑車的嘗試,但是因為實用性極低的后排表現,這令捷豹高層并不滿意,于是捷豹早就繼續進一步嘗試。早在上世紀60年代末,捷豹就已經開始籌劃E-type的后代,這條血脈的后代,眾所周知,就是上圖的XJ-S,代號XJ27,于1975年問世,一直生產至1996年。

但是比較鮮為人知的是,同樣在1975年并早XJ-S幾個月量產問世的,還有上圖的捷豹XJ-C。XJ-C項目其實在XJ系列誕生當年就開始籌劃,1969年就在XJ series1的基礎上打造出第一臺XJ-C試驗車,但是因為過于浪漫(也可以說激進)的無B柱設計,帶來了非常多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,例如漏水、車身剛性、風噪等情況,XJ-C到1973年才和XJ series2一起正式問世。(所以說XJ-C是XJ series2的衍生GT車型,而量產車領域來說,是沒有series1和series3的XJ-C的)

但是70年代初世界上發生了什么事,相信大家都知道。石油危機的出現和上述問題并未解決,XJ-C真正量產問世推遲到1975年。沒B柱的設計雖然很性感,但是經過捷豹一系列的努力,車架軟的情況還是只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,這也能解釋為啥所有原裝XJ-C的車頂都是乙烯基覆蓋。(這是因為那個年代油漆技術還是有限,車架軟的情況下,會出現車頂、A柱、C柱油漆破裂,所以只能用乙烯基覆蓋)

基于XJ series2而來的XJ-C,來源于同期XJ系列的車架,通過搭載短軸版車身、延長車門、取消B柱、加強C柱寬度等手段打造而成,車頭、車尾的造型和同期XJ幾乎一模一樣,個人感覺還是非常帥氣的。

1973年問世的XJ series2有標準軸距2762mm和長軸距2864mm兩個版本,但是在1974年捷豹就宣布停產標準軸距的XJ,不過其實1975年問世的XJ-C是基于標準軸距2762mm的XJ。

XJ-C車長4845mm,寬1772mm,高1375mm,車重高達1.8噸以上,低配的XJ6-C搭載4.2升自吸直6雙化油器引擎(為彰顯身份,XJ身上低配的2.8和3.4并沒有用在XJ-C上),最大馬力180匹左右,這個數據完全比不上配置三化油器的E-type。

而頂配XJ12-C搭載的是5.3升自吸V12機器,裝配4化油器,最大馬力高達269bhp,與E-type V12一樣。

然而,XJ-C的車身、懸掛所有都是直接搬自同期XJ,所以性能、操控體驗和車身極限都是和同期XJ高度接近,外觀和內飾也是幾乎一模一樣,所以XJ-C的市場接受度遠不如預期,銷量一直非常低迷。

不過得益于2762mm的軸距,這個軸距比XJ-S的2米5軸距還要長很多,后排的腿部空間終于得到了保障。

后排是得到保障了,但是車系就不行了,持續低迷的銷量,再加上捷豹公司一直捉襟見肘,最后XJ-C被迫于1978年停產。

3年產期里面,XJ-C的總產量僅1萬臺出頭,其中
XJ6-C 6487臺
Daimler 4.2 1677臺
XJ12-C 1855臺
Daimler Double Six 407臺

相比XJ-S,XJ-C真是一次失敗的嘗試,幾年就結束戰斗,而全新設計的XJ-S玩足21年。

上圖為XJ-C和XJ6 series1的合照,設計語言上真是高度一致,但是XJ-C這種無B柱的GT車型,真是無比性感!

【總結】來自BOS(Best of Show)出品的樹脂18比例全封閉模型,可玩性絕對為零,另外爆窗情況也是難以避免,不過好在BOS完美展現這輛XJ6-C的一大特點,那就是側窗全開的狀態。

非常遺憾目前這車并沒有18比例全開模型,BOS的出品也能幫我們湊個車型,也感謝模型的存在,讓我們重新認識這些經典的車型。